本文作者 倪方六
现在,坐车也不成问题了。十年前,车子可能还是有权有钱人的标志,到当下已不再地位和富有的象征。但在古代,车子(肩舆)则一贯是一种等级符号,虽然在动力上与当代完备不同,但豪华、舒适程度不输当代,如秦汉时的辒辌车还有“空调”举动步伐,最适宜“车震”;而羊车更适宜广场、宫室内短程利用,可谓淫玩寻欢专车;女性也有专用车,但讲究私密性。
那么,中国各朝古人出行都会坐什么样的车子?
先秦周王有五种豪华专用车 用车等级区分严格
车子的原始功能便是一种运输和代步工具,但在本日却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实在,在古代更是这样,“有车族”代表的是贵族。在先秦期间,最能显示身份的是路车。
路车是先秦期间周天子及王后乘坐的车。路车也叫辂车,“辂”是绑在车辕上备人牵挽的横木,其驱动办法是,一木横遮车前,二人挽之,一人推之。
据《周礼·春官宗伯下》记载,依据装饰材料的不同,路车共有五种车型,称为“王之五路”:玉路,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皆以玉为饰;金路,车材之末皆以金为饰;象路,车材之末皆以象牙为饰;革路,用皮革包裹车上一些材料的末端并涂上漆;木路,无前面四种装饰材料,仅加漆。
从上述可以看出,路车制造工艺讲求,装饰豪华。后来周王将之当作主要报酬,赠给诸侯和宗室贵族、亲戚乘坐、享受。
图:古人出行图(河南唐天河墓中出土画像石)
王后也有专用豪车,格局同样有五种,称为“王后之五路”:即重翟、厌翟、安车、翟车、辇车五种车。个中的辇车,系人力牵引的小车,这从“辇”字的构造上就能看出来:两“夫”拉一“车”。
先秦时,贵族一样平常还拥有“田车”,便是打猎时的代步工具。这种车用四匹膘肥体壮的马牵拉,“马力”十足,与当代的越野车功能很靠近。另有一种“輶车”,这是一种轻车,带帷,供王的使者乘坐。
图:大型出行图(四川成都羊子山1号墓出土汉画像石)
先秦时人乘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,不同阶层用不同的车子。侯、卿、大夫、士、庶人乘坐的车子,分别叫夏篆、夏缦、墨车、栈车、役车,这些车的紧张差异表现在豪华程度和所用材料上,一个比一个差。役车最差,是一种带货箱的车子,老百姓常用之拉货拖柴草什么的,当然也载人。
秦汉贵族乘安车、輚车 民间开始利用驴车
到了秦汉,车子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,民间普遍开始利用。先秦期间,紧张是马车、牛车。而秦汉期间除了马车、牛车,还涌现了当代仍能看到的驴车、骡马车。
与先秦时周王一样,秦朝天子也有自己的豪华专车,且豪华程度大大超过以往。秦朝天子专车紧张有金根车、安车、步辇车,秦始皇东游坐的便是安车。安车是当时的顶级豪车,据南朝宋裴驷《集解》注引,安车“如衣车,有窗牖,闭之则温,开之则凉,故名之‘辒辌车’也”。
图:辒辌车(前视)
图:辒辌车(后视)
图:辒辌车(侧视)
辒辌车最适宜玩“车震”,其厢体是封闭的,有可开启的窗户,便于调节车内温度,可以算作是早期带空调的豪车。辒辌车可坐可卧,坐卧两用,与当代的房车很相似,玩“车震”比当代的普通轿车更方便,当然也更舒适。但很遗憾,由于秦始皇尸体是用此车子运回咸阳的,此后辒辌车成了丧葬专车。
当时还有一种輚车,这种车又称卧车、寝车。从名字中便可以知道,这是一种可以在车上睡觉的高等卧铺车,专供王侯将相乘坐。輚车也属于高等公务用车系列,用马牵拉。
《集解》中提到的“衣车”,则是古代贵妇人乘用的专车,讲究私密,前面开门,后面用帷幕遮蔽,也是一种高等车子,又称为軿车,可乘坐多人。在汉魏时,属皇家用车,大朱紫、朱紫、公主、王妃这些超高等女白领才有资格乘坐。
民间出行,更多利用的是马车。秦汉时用于载人的马车,有轿式和敞篷式两种,轿式马车的车厢是封闭的,跑长途一样平常都坐这种车。
图:汉代辎车
秦汉民间交通用车中,最值得把稳的是涌现了驴车、骡马车。驴、骡马并不是中海内地原产,而是从西域过来的。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考证,“尝考驴之为物,至汉而名,至孝武而得充上林,至孝灵而贵幸”。
由于驴便宜,驮人拉车都可以,又适宜用于波折巷子和山地运输,以是一经传入,即为民间所用,当时精明者还买毛驴出租给人家跑运输。据《东不雅观汉记》记载,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天子刘秀便干过这种事情,当年到长安“读大学”期间,与同宿舍的韩生合资买了头毛驴,供人租用,赚点钱补贴在长安的生活开支,不少当代人戏称刘秀此举是勤工俭学。
魏晋南北朝人乘牛车时髦 羊车是贵族淫玩取乐专车
魏晋南北朝时,中国古人坐车涌现了新喜好,牛车变成了“高档车”,以乘坐牛车为时髦。
牛车由于速率较慢,早期并不受贵族欢迎,特殊是先秦期间的贵族,是不乘坐牛车的,坐牛车有失落身份,一样平常乘坐马车。但到了东汉末年,由于长期战乱,马匹大量减少,无马车可乘,此时的贵族逐步开始接管牛车,到末了连宫廷用车、公务用车,也都利用牛车,汉献帝刘协出行乘坐的便是牛车。
当代考古每每能从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墓葬里,创造随葬明器牛车,便是这缘故原由。
图:魏晋陶牛车
东晋时,皇家专用的衣车、书车、轺车、药车、画轮车等都用牛来拉,连帝王外出游幸也乘牛车。即便当时的全国首富石崇,其豪华用车也是牛车。据《晋书·石崇传》记载,石崇与王恺出游,“争入洛城,崇牛迅若飞禽,恺绝不能及”,可见石崇与王恺坐的都是牛车。
这一期间的牛车也最讲究,驾车的牛选用脾气较温和的黄牛。贵族所用牛车,一样平常有通幰牛车、偏幰牛车、敞篷牛车等三种格局。通幰牛车档次最高,车顶自前至后罩一顶大帷子;偏幰牛车的帷子,只遮住车篷;敞篷牛车,则没有篷子。
图:魏晋偏幰牛车
在魏晋南北朝期间的贵族中间,还兴起过坐羊车。羊车是不可以用来作较长间隔旅行的,适宜在大型广场、宫室内短程利用,跑不起来,是因淫玩取乐须要而发明的,可以说是寻欢专车。
西晋武帝司马炎就喜好在后宫里坐羊车乱逛,羊车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口,就夜宿哪个妃子处。据《晋书·胡贵妃传》记载,一些妃子为与胡贵妃争宠,想出了不少主张,或将竹叶插在门前,或是在地上洒盐水,诱引羊过来。
图:晋宫生活,描述西晋武帝司马炎驾羊车寻欢(《十宫词图册》,清冷枚绘)
图:当代旅游景区开拓的羊车
而在民间,这一期间利用驴和驴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,并成为往后中国老百姓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魏晋南北朝时造车技能也有很大进步,在中国车具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“指南车”和与当代计程车事理相同的“记里鼓车”,都是在这一期间得到运用。
唐代贵族喜好坐“步辇” 文人雅士出游爱乘车
车是由于交通出行的须要而发展起来的,到了唐代,由于经济实力的提高,各地职员互换、货色往来都比以往更为频繁,这一韶光涌现了许多供应运输用车的车坊,以及生产和修理车辆的手工工场。
但在隋唐期间,车型却没有大的变革和发展,只是贵族用车的场面更大。
隋炀帝首巡江都(今扬州)时,用工10余万,大造车舆,仪仗队长达20余里。从扬州回洛阳,摆了一个千乘车、万匹马的进京仪仗队,可以说是史上最大的最豪华的车队。唐朝皇家也有自己的大型车队,但相对隋朝来说用车较少,只在国家重大事宜出行时才利用,倒是民间用车颇为生动。
图:古代马车(画像石)
唐朝民间乘用的车子,讲究实用,装饰较为朴素,有的是马车,有的是牛车,一样平常都是用一匹马或牛拉驾。当时的文人喜好坐马车或牛车游山玩水,墨客杜牧便是爱车一族,出游总要乘车,其著名诗篇《山行》描写的便是乘车外出时所见,不然也不可能说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。
与魏晋时期比较,隋唐人乘车也有自己的盛行风,以贵族为例,喜好坐辇或舆。据《唐会要》记载,隋唐皇家专用辇的规格多达7种,分别为大凤辇、大芳辇、仙游辇、小轻辇、芳亭辇、大玉辇、小玉辇;舆有3种:五色舆、常平舆、腰舆。
图:当代改装马车
隋唐时的辇、舆与秦汉时有很大不同,放弃安装轮子,而利用人力抬,这种辇车或舆车,被称为“步辇”或“肩舆”。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《步辇图》,便是当时这种用车风尚的反响,图中唐太宗坐在由几个宫女抬着的步辇上,接见吐蕃使者。
到了中唐往后,辇和舆逐渐从宫廷遍及到了民间,特殊为文人雅士所喜好,出行多乘辇和舆。这种辇和舆,便是后来肩舆的前身。
元朝杭州人租乘“长车” 明代已有载人“轿车”
宋承唐制,车子的格局在宋朝与唐朝一样,险些没有什么变革和发展,可能当时人们更重视水路交通工具舟船的发展。到了元朝,车子才又有所发展,这一期间紧张有马车、牛车,在民间还有大量的驴车。
在一些城市,还涌现了专供租用的、以马或牛驾挽的“长车”。马可·波罗当年来华到达杭州时,便曾看到时人坐这种“长车”,杭州城“大道之上,常见长车往来,车有棚垫,足容六人。满城之男女日租此车以供游乐之用,因此时时见车无数。”从马可·波罗的记述来看,这种车子有点像本日旅游景区的不雅观光车。
图:元代马车(河南焦作中站区元代古墓出土)
明朝民间陆路运输工具紧张是骡马车、牛驴车、独轮车、驮子和肩舆。明朝的骡马车是最有特色的,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有记述,当时的骡马车有四轮、两轮之分。四轮车前后备有一横轴,轴上直立短柱,上端安装纵梁,纵梁承载车厢。当车停下、骡马脱驾时,车厢平正,非常安稳。骡马车属于大型车辆,多用来运输物资,日常载人用得最多的还是两轮车和独轮车。
专门用来载人的两轮车叫轿车。这种轿车与当代的燃油轿车肯定是两回事情,轮子比较大,一样平常用马、骡、牛来牵引。
图:明代的轿车
车身上安置木制或竹制车厢,有的前后开门,有的两侧开门。厢侧有窗,有布帷遮挡,上面有盖,以避风雨。车子有两人座或多人座,因车厢像肩舆故名。轿车在当时也算有档次,城里一样平常作商务用车,供官员、商旅利用;在屯子,一样平常在办红白事时用之接送来宾用。
清朝中前期的车子与明朝无多大差异,到晚清,变革就大了。随着火车、汽车、电车等西方当代交通工具的引入,中国普通人出行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就多了。
解释: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,内容以历史、考古、盗墓、风水、收藏为主,提倡无包袱阅读。文章除注明外,均为倪方六原创,有版权,利用请联系作者!
作者微信:nifangli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