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秀英今年90岁,有着74年的党龄。如今,耄耋之年的她身体依然十分壮实,性情泼辣,口齿伶俐,思维清晰。
各户屯村落老党员贾秀英
通过采访才得知,贾秀英外家是辛寨镇后贾坊村落的,经人先容和辛寨镇各户屯村落的高春利(后为抗美援朝老兵、共产党员)结为夫妻。
战役年代,贾秀英对党无限忠实,她不惧白色胆怯,冒着生命危险,积极投身于革命奇迹。她胆大心细,作战年夜胆。
1946年春节过后,16岁的贾秀英经人牵线,与高春利结为夫妻。那一年,在各户屯村落一个秘密联结点,她作为进步青年第一次参加一个秘密会议。当时党组织卖力人通过细心不雅观察,创造贾秀英特殊痛恨旧社会,渴望新生活,且说话办事干脆,性情泼辣,有上进心,是个党员的好苗子。于是,就由杨安堂和阚玉喷鼻香等先容秘密加入了共产党,并给了她四颗手榴弹。
由于对敌斗争和保密事情须要,为不让亲人们担心,贾秀英对公公婆婆、外家爹娘等也遮盖了实情。此后,贾秀英行迹隐秘,常常早出晚归,参与党的各项活动。
天下没有欠亨风的墙!
果不其然,还是被公公知道了。公公怕连累一家人,有几次准备好绳子,找机会勒去世她,幸亏有好心的邻居相救,党组织耐心做事情,公公才改变主张,她才得以侥幸活命。但贾秀英仍痴心不改,连续从事党的秘密活动。
贾秀英从前在外家时,就曾打仗过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队伍,通过不雅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,内心深处对他们产生了好感。早已渴望终年夜后成为一名八路军、武工队战士。
据贾秀英先容,14岁那年冬天,她的家乡过军队,听说是刘邓的大部队。她爹娘住的那个窝棚,就曾住过八路,他们崇奉武断,纪律严明,士气兴旺,并且从不骚扰老百姓。大概是由于长途跋涉急行军,战士们都极度疲倦,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一大片,都直挺挺地睡着了。
有三位带兵的干部并没歇息,他们给秀英的父母拉起了家常,个中有一个彷佛是文化人,他说:“老乡!
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公民军队,要打倒国民党腐烂的独裁政府。我们革命的终极目的便是要让公民翻身解放,让全中国公民都过上好日子!
”。
他们给秀英爹娘讲了很多普通易懂的大道理,秀英当时就在身边。有一个八路军干部还赠予给秀英一个小手绢,是降落伞布做成的,还拿笔在上面写上字,给秀英留作纪念,那位八路军干部还说:“孩子,我把这个手绢留给你,等打跑了国民党反动派,你也就终年夜了,我就来接你参军。好不好!
”说着还微笑着捏了一下秀英的鼻子。
从此,秀英就格外小心地保留着那个小手绢,像宝贝似的,可惜后来家里拾掇屋子给弄丢了。
从那个时候起,秀英就对共产党有好感,她知道,共产党是为咱老百姓打天下的党。秀英立志,乐意把自己的统统献给党。有了这个思想根本。当年杨安堂在各户屯村落做秘密事情,发展秀英为党员,她就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秘密参加了共产党组织,成了党的人。
据贾秀英先容,杨安堂是早期的共产党员,较早打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。他政治觉悟高,党性强,正派明净,态度武断,对腐败透顶的旧社会恨之入骨,他常常深入屯子,发动群众,秘密发展党员,坚持对敌斗争。他在各户屯村落里开秘密会,以是自己和他就认识了。
自从在本村落入党往后,贾秀英便积极从事党的地下活动,后来组织上派贾秀英去杨圈开会,并报名参军。秀英就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妇救会民兵队。当时和贾秀英一块参加妇救会的,还有三个好姐妹:个中王健年事最大,23岁;王静芬17岁;王俊英18岁;贾秀英只有16岁。组织招兵的干部徐达说:“从本日开始,你们就正式成为地方武装民兵了,你们的紧张任务便是在后方卖力帮忙正规部队做支前、侦查事情。”
贾秀英和他的三个好姐妹多次被派到村落里搜集情报,并常常冒着生命危险,扮装深入仇敌杂团内部,细摸仇敌的数量、火力配备,据点地形等情形。贾秀英机警年夜胆,发挥聪明才智,一次次避开强盗、特务的盯梢。
“常在河边走,哪能不湿鞋”。有一次,去实行侦察任务,被强盗堵截,幸亏我们的同道及时接应,将强盗消灭,才顺利脱险。王克寇政委曾夸奖贾秀英是机警年夜胆的女英雄。
1947年正月初八,李连祥匪巢被八路军攻破,贾秀英和她的三个姊妹奉命看守缴获的李连祥匪穴,以防止财产哄抢和被毁坏。贾秀英等人持续坚持通知了七天七夜,末了无缺无损地交给了地方公民政府。
各户屯村落党支部办公地点
采访到这里,贾秀英已经进入了角色。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她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情不自禁地为我们演唱了当年七区一带流传的革命歌曲《正月初八打李团》。歌曲的旋律至今仍在耳边回荡。歌词内容是:
正月初八打李团,
八路军英雄来锄奸。
赶着李连祥往东窜。
撵到黄河作一战,
俘虏他军队两三千。
咱们八路军啊,正在操持中,
二次来了打晏城,
这才打垮李大懵。
李连祥,挂了花,
自己爬到了小辛庄,
咱们的民兵把它抓,
拿住了他,送到县政府,
许多的群众来埋怨,
县长为咱来做主......
七区刚解放那会儿,齐河以东以南还属于国统区。村落庄里有些地主、富农趁着混乱就跑到那边去,勾结国民党杂团残匪,常常回村落搞毁坏活动,企图毁坏革命胜利成果。作为民兵连副连长的贾秀英,率领村落里的民兵,严阵以待,提高当心,及时安排职员放哨站岗,防备“回籍团”来搞偷袭。
有一天晚上,本村落一名地主勾结杂团强盗,回村落“抬人”(抢地主家属等),强盗来势汹汹,贾秀英和他率领的民兵大胆不屈,沉着应战,凭借有利地形,和仇敌周旋,敌我双方征战了好一阵子,地主及国民党残匪见无机可乘,怕我主力部队及时赶到,跑不了,无心再恋战,趁机逃跑,贾秀英率领民兵随后追击,终极取得胜利。
贾秀英和作者的母亲(右)合影
贾秀英作为一名党员,在屯子事情中,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事情作风,敢于坚持真理。她深刻领会上级指示精神,能做到只管即便减少或不涌现事情失落误。
七区刚解放,土改那会儿,根据中心指示精神,村落里评地富反坏“划身分”,个别领导干部缺点理解上级政策,一下子将各户屯村落地富名额内部划定了37户,准备上报。假如真报上去,这些家庭面临遭受磨难。贾秀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大队干部,抱着对党和公民高度卖力,实事求是的精神,负责对照文件,反复推敲,仔细甄别,认为这37户中,除两户基本符合划分地主身分以外,别的根本不足划分地富反坏的条件。
贾秀英就义正言辞地对大家说:“我们是共产党员,就该当为公民卖力。我们不能曲解上级政策,硬凑人数,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,有一是一,有二是二,凡符合条件的,我们就要上报,不符合条件的,武断不能报。”贾秀英据理力争,为村落民考虑,村落里只上报了两户。后来通过实践证明,贾秀英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备精确的。贾秀英说“人啊,要有良心,共产党给我们的权利,不是让我们胡来,我们一定要为大家卖力!
”
贾秀英和辛寨镇党委宣扬委员刘燕(右)合影
各户屯村落有一名妇女,叫小喷鼻香,娶到了沈堂村落,给财主家的儿子做媳妇。娶过门,才两个月,七区解放了。财主一家知道变了天,见势不妙,就急忙抛下儿媳妇,跑到了齐河(那时齐河还没有解放)。共产党领导公民打土豪分田地,清算地主反革命。小喷鼻香被贫协当成地富反革命给抓了起来,押往崔庄,准备开公判大会,眼看就要人头落地。
贾秀英理解小喷鼻香,作为一名党员,她有任务站出来说真话。她说:“小喷鼻香不能被处去世,她外家是贫农出身,她娶进地主家才两个月,从骨子缝子里流淌的是贫下中农的血。她没有作歹,不能和真正的地主稠浊,该当予以现场开释。”贫协领导经由再三酝酿,统一见地,认为贾秀英说的有道理,于是就作出改讯断议,将小喷鼻香予以开释。
贾秀英作为村落里的领导干部,一名共产党员,在村落里处处起着模范带头浸染。从一九四七年禹城七区解放起,贾秀英一贯在村落里担当妇女主任,一干便是50年。四七年到四八年,在村落里还当了两年民兵连副连长,贾秀英常说“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干事情不能挑挑拣拣,无论做什么都要带头,哪里须要就得到哪里去?”
上世纪60年代初,各户屯村落有九个生产队,最贫穷掉队的便是三队,村落民们出工不着力,且怨声载道,每年每人只能分到25斤口粮,当时大队领导都非常焦急,决定换队长,考虑到贾秀英是个女强人,又是共产党员,准能当好这个家。于是,就给贾秀英做事情,让她去三队当队长,贾秀英二话没说不提任何哀求,欣然接管,毫无怨言。
贾秀英负责剖析了三队搞不上去的真正缘故原由,认为是大家看不到希望,领导干部短缺上进心,不以身作则,才导致如此被动局势。贾秀英懂得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以及“打铁先要自身硬”的道理。贾秀英随即召开干部群众大会,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心。为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,她首创性地推广了管理承包任务制。她将全队的地分成四块,承包给了四个带头人,分别是彭风起(已去世)、高子明(已去世)、温兰菊、贾秀英。然后再由这四个带头人将多少小块地皮承包给群众,并层层签订管理承包任务书,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。大家互不示弱,恐怕落在别人背面。施肥、除草、打药、浇地样样都抢在前面。
“强将部下无弱兵”、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。贾秀英的主体带动浸染,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,也赢得了大家的相信。当年,粮食喜获丰收,三队也由昔日的“掉队队”一跃成为各户屯村落的“模范队”。一年下来,每人可分到200余斤口粮,成了全公社的样板村落。马官屯公社在各户屯大队召开农业丰收现场会,贾秀英在会上做了范例发言,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。当时马官屯公社还褒奖给各户屯水车、耕牛、机器等农具,以示表彰。公社领导末了做总结发言,号召全公社都向贾秀英学习。
贾秀英和作者王河北(右)合影
虽然到了耄耋之年,她依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,关心国家大事,严格哀求自己,教诲子女,处处身先士卒,掩护支持村落干部事情,带头完成村落里支配的各项任务,常常受到村落领导和镇领导的表扬。
采访就要结束了,我问贾秀英,今后有什么打算?贾秀英很干脆地回答:“小车不倒连续推!
”、“有生之年,愿望还能给党多做点事情!
”。说到这里,她又愉快地笑了。
王河北,禹城人,中学高等西席,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、德州作家协会会员,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、平时爱好读书、上网学习、旅游、喜好村落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。文章散见《德州日报》、《德州》、《禹城市报》报刊,《山东金穗文学》《鲁北文学》《德州》《禹城文萃》《禹城与禹文化》等杂志。
注:本文由人文禹城作者王河北原创,欢迎关注人文禹城,知晓家乡事,理解家乡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