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一年来,价格战席卷了全体汽车行业,新车折扣率已经达到了两位数,“亏本卖车”征象层出不穷。贬价对消费者而言,是一件好事,这意味开花费者可以以更少的代价买到同样的产品。但在“史上最强价格战”下,也有市场声音质疑,车企饱受来自控本钱的压力,汽车质量还有保障吗?
车质网数据显示,2023年,该平台受理的有效投诉为168725宗,同比增长25.38%,年投诉量创下历史新高。纯挚质量问题的投诉量和投诉占比均较2022年涌现反弹,投诉量历史首次打破11万宗,同比上涨46.9%。混动模式转换故障、汽油泵故障、行车安全赞助系统等成为了投诉新热点。
“至于贬价与车辆质量是否有关联,车企肯定会出于本钱与利润方面的考虑来做一定取舍,去年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诸如车身材质、油箱形式等方面暴露出的‘看不到’的问题。”3月13日,车质网常务副总裁兼总编李熙在接管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。
从汽车投诉网获取的数据也证明,2023年,消费者有关汽车质量问题方面的投诉量同比增长明显,增幅超15%。个中,和电气化干系的质量问题投诉量同比上涨超30%。
质量类投诉增长明显
据车质网2023年投诉统计数据,2023年自主、合伙和入口品牌质量问题投诉故障数均较2022年有所明显增长,投诉量历史首次打破11万宗,同比上涨46.9%。
个中,美系品牌投诉量迎来爆发,同比涌现翻倍式增长。值得把稳的是,日系品牌投诉量历史首次打破30,000宗,同频年夜涨92.8%,投诉大多来自部分丰田品牌热销车型。比较之下,德系品牌同比降幅最大,较2022年低落44.1%。
车身附件及电器依旧是三类品牌投诉故障数最集中的系统,合伙品牌的车身附件及电器投诉故障数占比已超过总量的六成,较2022年提高了15.5个百分点。合伙品牌的转向系统投诉故障数同比有明显提升,占比提高了1.4个百分点,与部分美系品牌车型投诉量持续高企有关。值得把稳的是,行驶里程在20000公里以上的车辆投诉占比之和较2022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,投诉紧张集中在质量问题,详细投诉问题为“仪表台开裂”、“部件老化”、“混动模式转换故障”和“影音系统故障”,投诉多来自于部分自主和日系品牌车型。
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日增,干系投诉量也激增。从近10年来的变革情形来看,新能源汽车年度投诉量自2018岁首年月次打破千宗后,便开启了同比阶梯式增长势头;特殊是近3年,干系投诉量完成了“三连跳”,2023年的投诉量创记录地打破5万宗,比2022年增长超3万宗,同比涨幅超过1.4倍。
创造,2023年同比新增的投诉量险些来自于新能源汽车。作为比拟,2023年传统燃油车投诉量净增长不到4000宗。而在激增的新能源汽车投诉量中,和质量问题干系的投诉尤为突出。车质网数据显示,2023年,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投诉首次打破2万宗,达到2.56万宗,同比涨幅超过2.5倍,投诉占比超50%,达到了历史新高点。
2023年,新能源车质量问题投诉故障数同频年夜幅增长,较2022年涨幅超过3.4倍。从占比情形来看,发动机/电动机问题的占比超过了总量的1/3,较2022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,投诉故障数同比涨幅靠近11倍。此外,车身附件及电器的投诉故障数同比也涌现明显增长,较2022年上涨2.3倍,占比超过总量的五成。
从详细故障问题来看,“混动模式转换故障”成为新的投诉焦点,投诉故障数创记录地打破14000个,同比暴涨超过177倍,排名故障问题首位。此外,“座椅故障”的投诉故障数同比也涌现了翻倍增长,较2022年涨幅超过18.4倍,故障排名飙升至第三位,投诉多集中在部分自主品牌车型。
创造,混动模式转换故障问题的投诉,实在并不是质量故障,而是某品牌油箱门事宜后发动机自启动带来的用户抱怨。这个问题的投诉爆发,也与插混汽车去年销量的大增有直接联系。2023年,插混汽车销量为280.4万辆,同比增长84.7%,个中,比亚迪插混车销量就有143.81万辆,占比超过50%。
李熙称,混动模式转换故障与行车安全赞助系统故障,紧张与厂家掌握生产本钱有关,由于其未采取规格更高的零部件而引发问题。
汽车投诉网公布的数据也显示,2023年,消费者关于新能源汽车和电气化干系质量问题的投诉量激增,前者同比增长近2倍,后者同比上涨超30%。
跳脱出新能源汽车的框架,在SUV领域,2023年纯挚质量问题的投诉量和占比也均涌现反弹,个中,投诉量历史首次打破40000宗,同比上涨33.2%。个中,“汽油泵故障”的投诉故障数同比涌现翻倍增长,同比增长超过41.4倍,故障排名飙升至第三位,投诉多集中在部分美系品牌车型。
李熙见告,针对汽油泵故障,目前厂家已进行了召回处理,这紧张是由于汽车前期测试不充分,导致零部件可靠性存在一定问题。
新能源车贬价投诉激增
除了质量问题外,2023年新上榜的投诉问题中,价格变动问题最集中,投诉量占比达79.56%,政策变动也随意马虎引发消费者不满。
“我在2023年12月21日买了某自主品牌轿车,没想到仅2个月后,该车全系贬价1.7万元,并且还增配了。我作为老车主,觉得受到了严重欺骗。”3月11日,有消费者在公开渠道投诉称。
该品牌另一位车主表示,刚买车仅半年,厂家就发布了新款,大幅贬价,这无疑危害了老车主的利益。
同样由于贬价太快而觉得被“背刺”的老车主不在少数。通过统计车质网信息创造,过去一年内,包括比亚迪、五菱、小鹏等在内的约20个品牌都涌现了用户对付贬价的投诉。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变动更为透明且迭代更快,老车主觉得被“背刺”的征象更频发于新能源汽车。
车质网数据显示,从2023年新能源车其他问题的投诉点情形来看,价格变动的投诉量迎来大爆发,同比涨幅超过306倍,一举成为占比最高的投诉种别,超过总量的8成,投诉紧张来自于部分热销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。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等业内专家向表示,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调度很正常,增配和贬价,实在一贯是汽车行业的普遍规律。当前价格变动频繁一是竞争非常激烈,二是智能电动车产品技能更新速率加快,老车主被“背刺”的感想熏染加强。
但是从法律角度来看,车企贬价后消费者哀求补差价,并不是法律保护的权柄。一位不愿具名的状师向表示,车企选择涨价或贬价均属于市场行为。不过,消费者和车企可以协商详细的补偿方案。如果在消费过程中,车企或经销商存在涉嫌敲诈的行为,消费者须要供应相应的证据证明。但是须要把稳的是,如果没有书面的保价承诺,仅凭发卖顾问口头的“短期不会贬价”或“短期不会出改款”的谈天记录作为证据,可能会很难认定为消费敲诈。